豐鎮月餅的起源迄今為止議論紛紛,有唐時即存的說法,有學習蘇軾的詩“小餅如嚼月,中有酥和飴”和南宋吳自牧《夢梁錄》中菱形餅名“月餅”說是宋時即有的,當然還有聞名的前史級民間傳說鍛造人——劉伯溫造餅夾紙條讓徐達抗擊元軍的(他們是不論朱元璋抗元和抗日的相似性的)……
所以,說傳統的月餅,是很難有確切的考證的。
直到明朝才有月餅祭月,中秋共食的記載。這時的月餅,大略是分作京派和蘇派兩種。
袁枚《隨園食單》介紹道:“酥皮月餅,以松仁、核桃仁、瓜子仁和冰糖、豬油作餡,食之不覺甜而香松柔膩,懸殊尋常”——指的就是蘇式月餅(即酥皮月餅。袁枚自己就是江浙人),并且餡料是當今人類公敵——五仁月餅的前身。
酥皮月餅的酥皮,是靠面團和油酥面團的混合行程的外酥內韌的外皮。
餡料大體有五仁、豆沙等。
而京派月餅自來紅和自來白,前者是燙面后者是冷水面。所以蒸煮烘烤出來的結果是一紅一白——與餡料自身無關。
并且通常皮厚一些。按稻香村的做法,皮餡比例是2:3。